春节礼盒必备产品——蜗旅果肉果汁!实力助力春节旺季!
对作出重大贡献或高校招聘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我们在坚持严把质量和遵循程序的前提下,还可以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
古时霍去病北征匈奴,曾以八百骑兵突击千里,破敌于漠北在科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学者,往往会贯通多个领域。
但在以GDP为评价地方发展主要指标的情况下,钱要用在刀刃上,各地更希望将资金用在更能产生短期回报的领域,比如发展工业和应用技术产业。古时霍去病北征匈奴,曾以八百骑兵突击千里,破敌于漠北。应该说国家层面,早已注意到发展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但不幸的是,国内很多大学,甚至某些顶尖大学事实上正在这样做为了照顾少数学生而减少课时、降低难度。反观我们,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舆论层面,却常常将这些学术大家供奉到神坛上,似乎他们就应该高高在上,就不应该做接触学生这样的事。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作为该计划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者,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如此表示。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5 20:48:3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丘成桐:我想培养基础科学的八百铁骑 丘成桐 2021年初,一则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新闻,让数学人才培养,乃至于基础科学话题,又变得火热起来。对此,Altmetric公司表示,这一排名是2020年讨论最多的论文名单,它与研究本身的质量或影响无关。
作者:冯丽妃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23 21:22:1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2020年全球最受关注的100篇论文揭晓。他们呼吁更多地认识到风险,并敦促各国政府实施控制措施。过度消费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依靠结构变化和技术努力同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年度前十名中有2篇撤稿。
第2名:丹麦科学家试验戴口罩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 Altmetric指数:32931 论文标题:Effectiveness of Adding a Mask Recommendation to Other Public Health Measures to Prevent SARS-CoV-2 Infection in Danish Mask Wearers 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学年鉴》 DOI:10.7326/m20-6817 丹麦的一项试验旨在确定,在采取了社交距离等措施但大多数人不戴口罩的地区,戴口罩对新冠传播的影响。但一项新的考古发现颠覆了这一假设: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发现了一具9000年前的女性猎人墓葬。
第5名:用羟氯喹或氯喹加(或不加)大环内酯治疗新冠病毒:多国登记分析(已撤稿) Altmetric指数:24430 论文标题:RETRACTED: Hydroxychloroquine or chloroquine with or without a macrolide for treatment of COVID-19: a multinational registry analysis 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 DOI:10.1016/s0140-6736(20)31180-6 原论文认为,使用氯喹和羟氯喹治疗COVID-19患者无益处,但这一发现无法得到证实基于科学哲学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仍然处在发展与进步中,只不过这些进步不是颠覆性的进步,而是延续性的进步。物理学的成就为所有科学研究树立了一种行业典范,以及人类智慧成果的最佳知识样本(势能最高)。你能说当代这些人不是英雄吗? 这几年全社会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加强基础研究,那么基础研究到底有什么用? 抛开美国政策专家布什关于基础研究的线性模型不谈,即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发展然后带来产业振兴的线性知识转化链条,仅从研究本身而言,基础研究为所有科技活动提供了基础规范与认知基准线。
作者:李侠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23 9:19:1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为何不再有相对论等重大理论涌现?基础研究停滞了吗? 前几日接受一个记者采访,问题是:为什么现在没有像上个世纪初那种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类的重大理论涌现呢? 基础研究是发展完备了,还是陷入了一种发展瓶颈?如果不是发展完备了,那么这种放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也是笔者最近五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此契机,不妨谈点个人的看法。物理学的整体发展阶段仍处于常规科学时期,换言之,现有的物理学范式仍处于生命的壮年期,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反常与危机,这一阶段它的使命就是利用现有的范式去解决更多的难题,而不是颠覆旧范式,那个时代还没有到来。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2、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
现代物理学家的数量比牛顿以来至20世纪中叶所有物理学家的数量总合还要多,为什么这么多人仍没有取得具有革命意义的颠覆性重大理论突破呢? 不是现代物理学家不聪明,而是因为现代物理学领域呈现出高度的专业细分现象,导致庞大数量的物理学家被众多细分的研究领域所分流,从而导致研究能力与强度被稀释。简言之,当下人类的计算能力每两年翻一番,即便如此,仍有很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这同样间接证明物理学的研究空间极其巨大,在如此强大算力的加持下,仍然还有无数的工作尚未开展就是明证。
革命时期自然会以英雄来注释那个时代,而和平时期英雄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那个时候有爱因斯坦、薛定谔,而我们这个时代有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研究领域扩大的两个证据是: 1、成果的指数级增长。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基础研究就是一个国家进行科研活动的知识银行,也是推进科技事业必须修炼的基本内功,全世界概莫能外,在这个领域我们仍在路上。物理学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认知高度,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该国认知短板的位置所在。梳理科学史的线索,可以清晰发现从牛顿范式的建立(1687)到爱因斯坦范式的建立(1905)人类足足等了218年,这期间有无数科学家在牛顿范式下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但是没有哪个人的声望可以超越牛顿,牛顿范式只是到了19世纪末才真正遇到挑战(物理学天空出现两朵乌云)。其二,科学家人数增长的优势被巨大的研究空间分流了,导致重大成果出现的可能性并没有显著提高。上个世纪20年代正是现代物理学革命建立新范式时期,在新范式确立的初期,整个物理学空间在新范式的探照灯下到处都是未开垦的学术荒地,机会多多,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恰好那个时期,这些最聪明的大脑都把目光投向了这块未开垦之地,而且领域高度趋同,没有产生智力分流现象,结果形成了研究能力与智慧的高度聚焦,从而产生了众多丰硕的成果。
最后,聊几句中国基础研究的现状与改革路径问题。基础理论的发展是否已经陷入停滞状态了? 这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提起但又常被误解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之后所释放的学术空间范围,相比于牛顿革命时代的学术空间范围是指数级别的增长,我么不妨看看20世纪初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今天相比是非常狭窄的,那时的物理学研究基本集中在原子核物理与统计热力学等少数领域。客观地说,近代科学(尤其是基础研究)是西方的舶来品,我们与西方在起点处就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现代物理学的进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瓶颈阶段。我们还是以物理学为例。
如果把文献数量的大幅增加与学术空间的扩大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即每一次科学革命过后,其学术空间的增长也是按照指数增长的。现代的物理学范式从创立到现在也不过100多年的时间,远没有到理论生命的枯萎期,利用这个范式人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取得了无数伟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该范式还没有遇到有分量的反常与危机。根据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Derek John de SollaPrice,1922-1983)的观点,近代以来,科技文献按指数规模增长(后期增长率会变小)。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的这个追赶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还需要花时间把西方近300年间关于物理的意识与认知真正学来,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超越,现在仍然处于学习阶段,毕竟从知道到理解还有很长的认知鸿沟需要跨越,这种跨越既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天才的涌现。
当下最需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科学家们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去思考万物背后的道理,假以时日,这份安静自然会获得惊喜的回报。为什么那个时期能够产生如此多的科学大咖,而今天却很少见了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时态错置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物理学的研究空间与100年前相比扩大了几十倍,换言之,在当代物理学范式下仍有很多领域亟需深耕,物理学理论的世界远没有到无事可做甚至可以马放南山的阶段,由于这些研究都是在现有范式内的工作,所以很难出现颠覆性理论。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物理理论发展看起来放慢了脚步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认知错觉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每一次科学革命过后,新范式带来的科学研究空间都以指数级别扩大,如同天文学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后面临的情况。当下按照最新的《国标学科分类》(GB/T 137452008)来看,物理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16个二级学科,108个三级学科。
物理学一直是科学版图中发展最充分也最成熟的学科,它也是人类智力得到最为彰显的领域。从科学史角度来看,如果说哥白尼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到1642年伽利略去世,可以看做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大幕已经拉开,到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标志着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真正完成,那么同期的中国正经历从明末到清初的社会剧烈变革时期,整个社会的认知基准线急剧下降,即便从牛顿时代算起,我们在基础研究理念上整体落后西方300年,这个判断应该没有多大出入。这些细分的领域几乎都是全新的领域,仍处于现代物理学范式之下,起步较晚,导致研究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新范式的边界,就如同水手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走了很久仍没有看到陆地,然后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在前进,同理,从直观上我们感觉当下物理学的进展放缓了,其实它仍在快速进步中,放缓只是人类认知错觉造成的误判结果而已。根据摩尔定律,每隔12-18个月,计算机的处理性能就会翻一翻,而价格不变。
关于基础研究与人才集聚的问题,人们经常拿一幅著名照片来说事,即1927年10月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的合影,照片里包括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普朗克、玻尔、玻恩、薛定谔等几十位物理学大咖齐聚革命时期自然会以英雄来注释那个时代,而和平时期英雄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那个时候有爱因斯坦、薛定谔,而我们这个时代有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
物理学一直是科学版图中发展最充分也最成熟的学科,它也是人类智力得到最为彰显的领域。根据摩尔定律,每隔12-18个月,计算机的处理性能就会翻一翻,而价格不变。
基础理论的发展是否已经陷入停滞状态了? 这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提起但又常被误解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因此,现代物理学的进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瓶颈阶段。